| 深耕沃土融资源 贯通学段育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 |
|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07 浏览次数:65 |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系统性改革创新,共同探索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实现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1月7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举办“用足用好用活身边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盘活区域特色资源、贯通学段壁垒、汇聚育人合力,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主持,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张堰小学、学府小学、张堰中学等多所院校专家,以及金山区教育局综合科、金山区博物馆、漕泾镇党群服务中心、张堰镇社事办、廊下镇团委、吕巷水果公园等金山区相关职能部门与实践基地代表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交流。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由衷感谢。张院长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学段、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协同联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身边的育人资源,是破解一体化建设现实难题、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抓手。张院长表示,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聚焦金山区优质育人资源,凝聚智慧共识,为推动区域特色资源与全学段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汇聚奋进力量。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丽平以“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题,作主旨分享。郑教授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她认为,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聚焦四个着力点:一是强化主渠道,打造一体化“金课”;二是汇聚育人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师资共建与家校社协同;三是贯通各类资源,善用“大思政课”整合社会资源;四是改革评价机制,突出育德实效,推动标准统一、落实见效。同时,郑教授强调,针对当前思政课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协同困难等问题,关键在于构建分层分类资源图谱、完善主题贯通集体备课制和健全科学育人评价机制,推动思政育人目标从“情感启蒙”向“理论自信”阶梯式上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随后,金山区政研会会长、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特聘研究员郜工农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三个百里’大思政基地建设及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题,作主旨分享。郜教授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以“三个百里”重要指示为统领,构建“机制—项目—实践—师资—成果”五位一体工作体系,积极构建以国家安全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共同课程”、“大学生讲中小学思政课”等互通课程、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主体课程”、整合区域资源设计跨学段“社会课程”等四类思政课程。此外,郜教授强调,要坚持以项目制推动品牌建设,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证研究,构建具有金山特色的大思政课“中侨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实践经验。
交流发言环节由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郭晓平主持。金山区各单位代表围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入交流,共商区域育人新路径。
金山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斌指出,要系统挖掘金山丰富文博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推动文物史料、红色遗址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构建馆校协同、资源共享、内容共建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文博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效能。
漕泾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龚兰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构建多维度思政育人大格局;推动政、校、社、企多元融合,激活协同育人新动能;持续建设“水窠里·大学村”,打造乡村思政实践新场域,实现生态资源向育人资源的有效转化。
张堰镇社事办副主任李卫指出,张堰镇通过整合古镇文化、红色基因与产业资源,系统推进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社团化运作与场景化实践,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育人体系,让千年文脉在思政教育中焕发时代生机,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廊下镇团委书记、宣传干事干逢雨以“一碗菜饭”“廊下小学”“两个比赛”三个故事为主线,分享了廊下镇推动身边资源向育人载体转化的实践路径。干书记指出,廊下镇通过推动“身边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有效实现了思政工作与时代同频、与青年共振,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案例。
吕巷水果公园负责人陆琼樱表示,作为“三个百里”重要指示的起源地,吕巷围绕党性教育、国情研学与非遗传承打造一体化实践平台,通过分层研学路线与四季主题课程,将特色农业文化转化为浸润人心的思政教材,助力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筑牢信仰根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她强调,要开发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实践课程,让思政教育在田间地头扎根。
金山区教育局综合科科长姚美琴建议,要构建以“大协同、大图谱、大师资、大课程”为核心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机制,强化区域资源整合与课程体系设计,绘制区本化思政实践育人图谱,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系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金山思政育人样本。姚科长指出,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要着力构建跨部门、跨学段协同机制,充分整合区域文博资源、乡村实践基地和产业平台等特色资源;绘制符合各学段认知特点的区本实践育人图谱,实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推动校内教师与社会专家协同育人;坚持以课程化为统领,开发一批具有金山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区域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分组研讨与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和专家学者围绕“身边资源如何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机制”两大主题分组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中,各方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肯定金山区在资源整合、学段衔接与校地协同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同时围绕当前存在的管理壁垒、内容衔接不畅、师资结构不均及区域特色不彰等关键问题深入剖析,提出了建立区级指导中心、构建跨学段教研共同体、打造一体化师资库等系列建设性建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观点交锋频繁,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凝聚了共识、拓宽了思路。
小组汇报环节,两组代表作分组总结发言。第一组代表、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晓燕聚焦“身边资源如何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系统总结了本组研讨成果。她指出,金山区在资源统筹、学段适配与校地协同三方面与市级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要求高度契合,形成了“区校联动、分层育人、资源共享”的基层实践样本。面向未来,她建议进一步构建市域统筹、区校联动的分级资源体系,强化学段课程衔接,健全协同机制与多维评价,推动实现从“资源本土化”到“育人一体化”的系统升级。
第二组代表、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瑞明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机制”议题作总结发言。毛教授指出,推进一体化建设需重点把握两大方向:在资源开发方面,要系统整合本土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匠心精神”与非遗传承等精神内涵,打造可感可知可悟的思政素材库。在建设方法上,毛教授强调,要将家庭教育全过程融入各学段,构建“情感启蒙—理论认知—实践创新”的递进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协同平台、建立衔接标准、发挥名师引领,破解学段壁垒与师资衔接难题;推动区域资源课程化转化,打造特色思政读本。毛教授认为,本次研讨已凝聚重要共识,下一步关键在于推动“共识落地”,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可实施、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最后,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封晓莉作会议总结。封书记指出,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路径与方法上凝聚了重要共识。她强调,要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着力构建“融合-赋能-共生”的一体化育人新生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常态化协同机制,尽快建立区域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与教研共同体;二是深化资源共享与课程共建,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项目;三是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将研讨共识切实转化为各学段可实施的教学方案与育人实践。
本次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探索。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切实把会议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既具有金山特色、又彰显时代精神的思政育人新体系,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王 瑶 审稿人:封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