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缪家振兴智慧 谱思政育人新篇 ——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缪家村开展“大思政课”实践研学 |
|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50 |
为深入贯彻“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精神,创新思政课教学范式,拓展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域,将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精神与实践智慧转化为思政育人动能,切实提升思政课感染力,9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团队赴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开展了一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高质量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书记封晓莉带队,郜工农、周淑敏等六名教师参与,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样板缪家村,系统解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实践密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理论自觉与育人使命,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与教学创新。 本次研学以缪家村为重点现场教学点,教师团队深入村居、田园与缪家村史馆,系统考察缪家村从昔日贫困村跃升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历程。在缪家村史馆,教师们通过图文、实物和数字化展陈,全面了解了缪家村在“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发展路径,重点关注其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融合、生态治理、乡村文旅、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开展座谈,深入探讨“党建强村、产业兴村、文化润村”的缪家经验如何体现出科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
在幸福广场,教师们见证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场景:健身区、文化长廊、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真实感受到城乡共富带来的民生温度。便民服务一条街上的“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智慧养老驿站和乡村图书馆,更是现代化治理理念在基层的鲜活体现。缪家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人民福祉为依归的全面振兴。
随后,教师队伍赴缪家乡村振兴学院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蚂蚁计划发起人、学院负责人于杰介绍了“长三角田园五镇”农创平台的建设经验。该平台以“三个百里”重要指示为指引,整合沪浙资源,聚焦青年农创培育,已开展培训700余期,覆盖全国20余省份,培养人才超4万人,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实践案例。
在“缪家蝶变与‘八八战略’的实践逻辑”专题研讨中,于院长分享了“跑鞋干部”工作法与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与教师们就“如何将实践智慧转化为教学资源”展开热烈讨论。张天喜院长强调,职业教育须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培养懂理论、善实践的“新农科”人才。封晓莉书记表示,未来将推进学生乡村调研实践常态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强化使命担当。郜工农、周淑敏老师认为,缪家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全面乡村振兴的,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陈施施、李雪、王瑶、徐榕浍老师一致认为,应把缪家村的共富故事拆解为“议题式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紧接着,在乡村振兴学院举行了“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共建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缪家乡村振兴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共建平台。双方将围绕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开发、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让鲜活的实践案例走进课堂,让思政教师扎根大地做研究,共同打造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金课。
乡村振兴,思想先行。本次研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切实举措,更是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和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探索。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理论—实践—认知”三维协同的立体课堂,持续拓展“校企地协同、研学教一体”的综合育人模式,把缪家村的共富实践转化为诠释国家战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鲜活教材,真正实现以实践丰富理论、以使命引领课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坚实的思想动能。
撰稿人:王瑶、徐榕浍 审稿人:封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