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菜园”里的“大思政课” ——中侨马院教师带队走进蘑菇基地开展案例教学实践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04   浏览次数:92

近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咏玲老师与杨丽老师组织思政课学生,走进位于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的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围绕“科技赋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开展了一堂沉浸式、实践型“大思政课”。通过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场景,师生共同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与逻辑,推动思政教学从“课堂讲授”向“田间探问”拓展,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课堂伊始,刘老师以“当泥土遇见芯片”为题导入现场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一间间智慧菇房,亲身感受数据驱动下的菌菇种植全过程。“在这里,键盘敲击替代了锄头挥舞,数据流冲刷着传统经验,一粒粒双孢菇在智能系统下精准生长,滚进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刘老师的话语引起了学生强烈共鸣。

随后,杨老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内容,系统讲解了联中合作社如何践行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科技驱动”转变。杨老师指出,合作社通过自主菌种研发、国产化三次发酵技术、智能化采摘等手段,大幅提升了生产效能,实现年创收突破1.4亿元。

在菇房现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采摘体验,并就菌菇外形统一、品质稳定等问题踊跃提问,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环境控制系统与数字化监测平台。学生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将课本知识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思政课也可以这么鲜活、这么有感。”

结课时,杨老师寄语学生:“乡村振兴不是抽象命题,而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中的生动演绎。希望大家今后在‘中国大地’上写好‘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教学是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落细、走出校园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耕“三个百里”样本,构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激发学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思考回应时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人:陈施施

审稿人: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