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明辨析矛盾 薪火相传启新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经典研读系列活动(第二期)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189

为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赓续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充分发挥经典著作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立德树人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思政课建设,4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毛泽东同志经典文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由青年思政课教师毛娅妮主讲,通过文本细读、理论阐释、现实对话三个维度,构建起经典著作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桥梁。

活动伊始,毛娅妮老师介绍了本次经典活动的主要流程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写作背景。在理论溯源环节,毛娅妮老师以“阶级分析的辩证法与实践论”为主题,系统解析了1925年特殊历史语境下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创新。她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1925年中国正处于大革命浪潮与政治困局交织的十字路口中诞生,首次系统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根本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争取革命领导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紧接着,毛娅妮老师领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逐句研读过程中,毛娅妮老师特别指出毛泽东对“中间阶级”的动态分析策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新业态从业者、新兴知识群体等社会阶层的定位问题。通过展示历史档案与调查手稿,毛老师重点阐释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根本问题的当代启示,她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跨越时空的真理,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把握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仍需继续学习并发扬毛泽东同志的阶级分析思想,保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政治立场。

随后,专题讨论环节迸发思想火花。学生以“外卖骑手的社会属性”为切入点,结合京东外卖兴起的时政热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剖析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关系。24医仪1班蒋安楠同学分享,《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矛盾提供了思想指引,更突出强调了人民立场的重要性。23物联本科1班吴展墨同学分享,文献中“不可不注意”的反复强调,展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调查研究传统,这正是当代青年亟需传承的实践品格。毛娅妮老师适时引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分配制度”相关内容,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继承经典理论,在守正创新中增强理论解释力。


本次研读活动采用教师导读构建理论框架、学生分组精读文本、师生互动解疑释惑“三维共读”模式,通过理论阐释与现实观照的双向互动,实现了从文本表层到理论内核、从历史维度到现实关切的双重跃升与立体贯通,展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辉。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持续打造“经典研读+”育人品牌,继续为着力培养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

 


撰稿人:王瑶 

审稿人: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