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铸魂·砺行” ——记金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行动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次数:121

一阵密集的鼓点与悠长的法号声在秦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响起,仿若龙吟苍穹、凤舞九天;紧随其后,琵琶、古筝、二胡、竹笛等多种乐器也加入其中,让人联想到沙场秋点兵的恢弘场景;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八名身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装的小伙子正伴随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音乐精湛的技术让象征着吉祥的上下翻腾起舞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出不同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正用《舞龙》为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4月18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其余6所学校和金山张堰镇秦阳村共同举办了“向心·铸魂·砺行”为主题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活动。张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文,秦阳村第一书记陈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吴酉芝,张堰幼儿园、张堰小学、学府小学、金卫中学、前京中学、张堰中学及上海中侨大学师生及秦阳村村民代表150余人出席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合”,通过“合作”发挥“合力”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因此,中侨大学不仅将中学、小学请进“思政小课堂”,还延伸到幼儿园、动员当地村民共同加入联合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侨大学立足学校实际,与属地张堰镇的多学段学校合作,深入挖掘并整合思政教育资源,通过不同主体、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通力合作,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课程衔接、资源对接、队伍建设等方面凝聚智慧、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思政课资源一体化发展构建。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学生在思政课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吴酉芝表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要探索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张堰模式,并将张堰模式总结、提炼、推广出去,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也兼顾邻里间、上下游,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次联合活动作为中侨大学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来自七所学校的学生代表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关爱人民同胞、忠诚于国家的爱国主义内涵。

首先,金卫中学的学生们带来红蕾鼓舞《中国范儿》小演员们身着红底金边传统服装鼓槌在她们的手中变化出不同节奏的乐章,她们的动作整齐划一,鼓声激昂振奋声声擂鼓如同隆隆炮火,大家的思绪也仿佛一起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中。

学府小学的集体朗诵《这里风景独好》描绘了家乡金山发展的生动画卷;张堰中学的演讲《我为梢上新萌之芽 你为根中不朽之木叙述了祖国建设发展腾飞的历程,让人不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张堰幼儿园的歌曲《小美满》展现了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前京中学的情景合唱《如愿》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手法,再现了先辈们付出生命为我们换来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和平环境。

中侨马院张文娟老师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经历让青少年学生在心里种下科技报国的信念种子。中侨大学学生代表罗艳、郭纪坤、蒋安楠、刘展翼分享了上甘岭战役,提醒我们每个人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堰小学的朗诵《传承红色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金卫中学的朗诵《庆华诞——礼赞新中国对新中国昂扬发展的赞歌。

曾经参与过核试验任务的老兵金连冲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分享了他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他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执行任务,干惊天动力事、做隐姓埋名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二字。他的故事和精神,让我们敬佩与感动他的经历与事迹,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最后,中侨大学用特色节目《舞龙》为系列节目画上句号。热爱华夏山河、热爱中华文化、爱护同胞人民、忠诚于国家,这是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青少年学生儿童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成长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仍然为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感动,他们用一遍遍的排练使动作整齐流畅,力争呈现出最好的表演效果,用这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先辈们的崇高敬意。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上好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此次金山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活动,是中侨大学探索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之后,中侨将继续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使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撰稿人:施俊丹

审稿人: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