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新质生产力密码,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实践 |
|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57 |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6月6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智能制造学院联合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韩伟教授及李光、李儒琼、王雪思莹老师带领47名学生代表走进了上海昱钢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密码。
活动中,上海昱钢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公司专注的领域——瓶装包装自动化流水线的设计与制造。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昱钢公司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实力,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定制解决方案,满足各种复杂的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 现场,学生们参观了公司的各类自动化流水线设备,从基本的传感器驱动流水线到采用先进技术的高端自动化流水线,昱钢公司的产品线层次丰富,涵盖了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的生产需求。学生们在现场观摩了昱钢厂区车间的包装流程,亲身体验了一体化包装车床,深切感受到了先进智能制造业的魅力。通过这些直观的感受,学生们逐步理解了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随后,师生回到校园开展交流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雪思莹老师主持。学生们表示此次思政课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大国重器的科技魅力,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王老师分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学子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积极主动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一线,就像我们今天的参观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练就过硬本领。”学生热烈回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连。他们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学好本领,提升技术技能,争做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智能制造学院联合开展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学院通过与专业课实践、校园实践的结合,共同构成了具有电科特色的“一轴四环”大思政课蝴蝶结模式,有效实现了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努力打造精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贡献更大力量。 撰稿人:王雪思莹 审稿人:封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