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劳动教育课堂“搬”到田野,师生同上“田间思政课”! |
|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14 浏览次数:94 |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推进青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6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封晓莉、教师于美玲、智能制造制造学院党支部副书记温友保、智能制造学院辅导员同30余名学生共同走向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思政课”。
在柑霖农园,农学专家朱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植物营养学》课。朱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营养需求及科学施肥的方法。他强调,只有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掌握了基本的植物营养学知识后,同学们开始了助农劳动。他们学习了标牌和粘虫板的挂法,并在专家的指导下,亲手将标牌和粘虫板挂在果树的合适位置。这些标牌和粘虫板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工具,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不畏辛苦,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任务。智能制造学院学生朱虹琳同学说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生产、服务“三农”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封晓莉说:“这次活动,我们把劳动教育课堂“搬”到户外,走近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田间劳动,分享劳动的快乐,有助于更好的开展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的劳动实践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 智能制造学院党支部副书记温友保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智能制造学院致力于精心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协同联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意识,以此来坚定其理想信念,涵养其进取品格,立报国之志,不懈奋斗。 撰稿人:于跃跃 审核人:封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