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夏之时,喜乐安康!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08   浏览次数:90

 端午节,承载着深厚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传承与创新,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让古老节日焕发新生,彰显传承的力量,散发时代活力。看这里!




“夏天夏天悄悄来临,留下小秘密……晨风吹过,我又想起您;晚风吹过,不能忘记您”---敬老院的老人们,中侨师生想着您,端午节前来看您。

 67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思政团队的师生凝聚力,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模拟政协协会,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优秀传统文化进养老院活动。

我们的祖国是“诗歌的国度”。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端午节,我们不妨先过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人节’,向屈原致敬,向诗歌致敬,向传统文化致敬。”我们的同学们用诗歌向各位爷爷奶奶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呀是江南……”爷爷奶奶的一首《南泥湾》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歌曲让人在感动之余,也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珍惜并继续发扬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端午节不仅是“诗人节”,还是“体育节”。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因条件所限,只能通过屏幕,请老人们观看中侨大学的龙舟队在百舸争流中展示的力与美,虽然耳背眼花,但依然被一条龙舟一条心,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的青年气势所感染。民船赛事与青春韶华作伴,获得的辛勤付出的丰硕成果。




龙舟不能到现场的缺憾、舞龙队补上。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好运、丰收和繁荣;龙能屈能伸,象征着适应能力和变化精神,反映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巨龙随着龙头的引领,在舞龙队员们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演绎中,鲜艳夺目,栩栩如生,让在场的观众深切感受到了舞龙运动和非遗文化的魅力。中侨大学舞龙队的精彩演绎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在温馨的节日氛围下,一场富有深意的包粽子活动缓缓拉开序幕。老人们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温情,与同学们围坐在飘散着绿色粽叶香、晶莹糯米甜,多种馅料丰,这一传统风俗画卷中、和谐融洽气氛下,进行着技艺的传承,手间的创作。在这里情感与文化悄然接力、文明进步的种子焕发着新芽。



伴随着“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同学们在《相亲相爱》歌曲营造的温暖氛围下,为老人们戴上五色绳,为六月的老寿星们唱起的生日祝福歌,这次养老院活动缓缓落幕。



这场活动,不仅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去了节日的欢愉,更是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朝夕阳牵手、青年老年连心,两代人在互动中增进了解,让传统文化在人文关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留下触动心灵的时光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创新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这次的文化传承活动,旨在培育中侨青年的家国情怀,丰富大学生和老年院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青年朋友和老年朋友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我们快乐着、更在不懈探索着。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模拟政协协会

审核: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