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良渚文化,上好大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良渚博物馆参观学习调研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进一步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马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于20236月28日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良渚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是: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第一展厅水乡泽国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在大自然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大自然。其中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参观完此展厅,教师们纷纷表示惊叹于先人们的生存智慧,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第二展厅集中展示了2007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它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以其选址之科学、规划之合理、体量之宏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史前都邑城市的典范,在城市规划史和建设史上堪称杰作。参观完此展厅,教师们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纷纷表示良渚古城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器无与伦比。第三展厅玉魂国魄主要展示良渚玉器。这些精良的玉器,体现了先民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秉持着一种工匠精神。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参观完此展厅,教师们感慨颇多,纷纷表示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礼制”的重要源头,为思政课相关章节的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而生动的教学素材。


  良渚文明在东方所达到的高度,足以与同时代的古埃及文明与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比肩。参观良渚博物馆,教师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良渚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纷纷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会将此次的学习参观感受融会贯通到自己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此次参观学习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之一,也为之后中侨马院更好开展社会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撰稿:张文娟

审核: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