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杭州博物馆开展学习调研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10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天喜、党支部书记封晓莉和教学副院长郭晓平带领下,学院一行9人赴杭州进行国情调研,当天参观了胡雪岩故居和杭州博物馆。这次国情调研是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自身建设,走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我们走进了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主人公胡雪岩随历史变迁而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



胡雪岩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洋务运动中,他聘洋麻匠、引陆设备,颇有兽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在办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赢家之后,还抱着“做生意赚了钱,要多做好事”的思想,善于赈济与施舍。1871年,直隶发生水灾,胡雪岩捐制棉衣1.5万件,捐赠牛具、种子、银两一万两。1877年,陕西干旱,饥民急需粮食充饥,胡雪岩捐赠实银5万两解陕备赈。此外,胡雪岩还捐赠江苏沐阳县赈务制钱3万串;捐赠山东赈银2万两、白米5000石、制钱3100串,捐赠棉衣3万件;捐赠山西、河南赈银各1.5万两。

在赈灾过程中,胡雪岩发现,战乱与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百姓缺乏有效的医治,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开办“胡庆余堂”,他怀着一颗仁厚之心,以图济世救人。聘请江浙名医坐诊,为士兵和普通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他下令各地钱庄另设药铺。对于没钱的人,白看病,免费送药;对有钱的人,买药少收钱。从光绪元年开始,胡雪岩还雇人在水陆码头为下车、登岸的乘客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三年多的时间里,光施送药品一项,就花去胡雪岩十多万两银子。胡庆余堂药号的职工,一般都不愿意离开企业,一直做到去世为止。这与胡雪岩关心重视职工,特别是老年职工生活有关系。胡雪岩在店内还设置了独有的“阳俸”和“阴俸”。阳俸指的是对那些于胡庆余堂有贡献的、因年老体衰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照样发给原薪,直到去世为止。阴俸是这些职工死后,还可以让其家属按照其工龄长短来领取生活补助费。如有十年工龄,可以发阴俸五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百分之五十发给。工龄越长,发放的阴俸就越多。这有点类似于我国现在实施的退休和遗属补助制度。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职工福利制度。

留连胡宅,不禁感慨系之。每一个游客从它的窗光水影里,从不同角度,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留给人们许多有益的思考。为思政教师,我们更称赞胡雪岩一生经商过程中“上忧国,下忧民”的作为:“协理洋务、协助西征”是报国;“纳粟助赈,善扶贫弱”,则是忧民。胡雪岩一生的作为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为国为民所担当。



北馆以馆藏文物为主体,以“珍藏杭州”为主题,系列展出了杭州历年来出土文物精品、杭州不移动文物、馆藏书画精品、馆藏文房雅玩珍品等专题全新亮相的杭州博物馆南馆通史陈列,是以“最忆是杭州”为主题,系统展示杭州历史发展、文脉传承、人文精神的叙事性展览。以城为主体,以史为脉络,以人为线索,以“感受杭州”为核心,展览借助“城、史、人”的结合,塑造了杭州的整体个性,演绎着杭州的故事百态,洋溢着杭州的清新文艺,展现杭州八千年文明史和五千年建城史,集聚杭州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精心营造文化惠民的亮点。



北馆以馆藏文物为主体,以“珍藏杭州”为主题,系列展出了杭州历年来出土文物精品、杭州不移动文物、馆藏书画精品、馆藏文房雅玩珍品等专题全新亮相的杭州博物馆南馆通史陈列,是以“最忆是杭州”为主题,系统展示杭州历史发展、文脉传承、人文精神的叙事性展览。以城为主体,以史为脉络,以人为线索,以“感受杭州”为核心,展览借助“城、史、人”的结合,塑造了杭州的整体个性,演绎着杭州的故事百态,洋溢着杭州的清新文艺,展现杭州八千年文明史和五千年建城史,集聚杭州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精心营造文化惠民的亮点。



正如杭州博物馆的结语所言:穿越时空隧道,拜会远祖先贤,不由得心存感念,文明进程,传统积淀,原是如此丰厚,如此的高贵,让我们在面对当下、面临世界时,可以有底气、很体面”。杭州历史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文化积淀的长期性得益于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体现了人、自然和文化的完美统一。

此次国情调研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认真学习研究,在学院领导的组织下,进行多次专题性探讨;在参观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的组长王猛老师给予详细专业性地解读介绍。此次国情调研,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杭州的人文、地理等悠久历史文化,这将鼓舞我们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前行动力。思政实践课是我们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进行国情调研,也为以后我们更好地展开社会实践课提前做好准备,为今后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路径。

撰稿:张瑞玲

审核:封晓莉